肝細胞癌(肝癌)是台灣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一位。肝癌發生的三部曲是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。在台灣生肝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慢性B型肝炎及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,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顯示嚼檳榔也容易導致肝癌,而且如果是菸、酒、檳榔一起來,罹患癌症的機率將以倍數增加。其它因素也包括黃麴毒素的攝取。以往肝癌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預後很差的疾病,近年來由於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,肝癌已可以被早期診斷,同時,由於治療方法的進步,肝癌治療後的預後已較以往改善許多。

  台灣較常見的慢性肝炎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。在台灣,20歲以上之成年人,約15-20%(300萬人)B型肝炎帶原者,約1-3%C型肝炎患者。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B型肝炎帶原者經由垂直傳染或水平傳染而來。垂直傳染是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的母親,在生產過程的前後,將B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。水平傳染是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的血液或體液,經由某種方式如輸血、打針、刺青或親密關係進入別人體內而受到感染。幼兒時期就感染B型肝炎,絕大部份的人都會變成帶原者,這些帶原者高中以前(18歲以前)大多無症狀,肝功能也正常,但是,約40%的帶原者,在20歲到30多歲開始會有肝功能異常而轉變成慢性肝炎。慢性肝炎患者,經過約10-30年的時間約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會變成肝硬化,B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病人,每年約5-7%的人會發生肝癌。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經由輸血、打針、刺青、危險性行為等而感染,其中80%會變成慢性肝炎,15-40%的慢性C型肝炎患者會變成肝硬化,C型肝炎引起的硬化患者當中,每年約7%會產生肝癌。

  絕大部份的肝癌均發生於特定的高危險群,包括肝硬化、慢性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等。由於肝臟實質並沒有神經,所以腫瘤長在肝臟裡面於早期並不會出現特別的症狀,大多數肝癌患者到有症狀出現時已經是末期肝癌,無法治癒了因此,對於高危險群病患建議定期做肝臟超音波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檢查,並於必要時加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,甚至肝臟腫瘤穿刺切片檢查。根據研究,肝癌細胞的倍增時間(doubling time)約為3個月,因此,建議高危險群患者宜每36個月做一次肝癌篩檢。

  定期對肝癌之高危險群作肝臟超音波篩檢,是早期發現小肝癌的唯一方法。血清甲型胎兒蛋白檢查,對小肝癌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不足,對肝癌的早期診斷幫助不大。肝癌在成長過程中,期癌細胞會漸次的分化,由高度分化的細胞分化成中度分化及低度分化的癌細胞,在這分化過程中,除了腫瘤長大外,同時發生細胞密度增加、血流改變(靜脈血流逐漸減少,動脈血流逐漸增加)、脂肪化及細胞壞死的變化,這些變化,可以由肉眼觀察出來,也可以在影像檢查表現出來。超音波、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、血管攝影及二氧化碳超音波等影像檢查,對二公分以上之肝癌均有很高的診斷率。對小於二公分以下肝癌之偵測率以超音波最佳,與其他影像檢查方法比較,超音波對肝癌隻早期診斷是最簡便、有效,而且是最具經濟效益的檢查方法。但是,由於早期肝細胞癌,大都小於1.5公分,大部份的早期肝細胞癌之動脈血流不豐富,故影像診斷之特異性仍不甚理想。大多數的早期肝細胞癌之確定診斷,仍需依賴超音波指引下肝臟細針切片之病理組織診斷。

 

資料來源:台北市癌症防治宣導手冊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ter5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